资源下载

二维码

金融企业管理应与时俱进

发布时间:2016-02-02 17:55:34
来源:

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商业银行2015年前九个月的利润增速从上年的13%放缓至2%,而逼近2%的不良资产率意味着风险资本正在悄悄地吞噬着银行的毛利润。显然,中国的银行业正进入一轮业绩下滑、估值降低、经营困难时期。中国金融业需要反思,金融管理应与时俱进。

一是战略管理的破与立。“战略为王”,成功的关键是审时度势。在互联网和金融领域,国家近几年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思路,先大胆地试,再进行规范。通过上阶段的猛打猛冲,现在的重点是立规矩。如通过股市的治理,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,有些甚至触目惊心。跳出股市看金融,在特定时期允许金融业先放开一些是必要的,但长时间的单兵独进是危险的,所以我们需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国情,需要顶层设计,需要必要的控制,才能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。

二是营销管理的动与静。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,阶段性营销很正常,但营销要有目的,要有针对性,要实现预期效益,要服务于整个大局。如现在国家鼓励推进普惠金融发展,目的是让普通百姓享有金融服务权,有更大的获得感,所以银行营销的重点是走下去,让金融服务简单、方便、快捷成为现实,而不是简单化的嫌贫爱富,符号式的做大规模。事实证明,一个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,否则,为了一己私利玩“新思维”,“搞运动”,热衷“激情营销”,时间一长这个组织就会出问题。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,管理者不能做“超女”,要有平常心,要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,要有“工匠”精神,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。

三是风险管理的黑与白。由于区域经济结构不同,中国经济有“小狗经济”和“大象经济”之分,但这两种模式没有好坏之分,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。有低潮也有高潮。就国家而言,经济的多重性是必要的,它可以产生活力,可以兼顾社会的均衡发展,但对某一银行来说,则难逃经济周期性的考验。经济决定金融,面对业已成形的区域产业结构,银行的话语权事实上并不大,因为银行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点。行业性风险的把握是一门技术活,不进入业务无法扩展,进入后想退出又谈何容易,“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”需要相当的洞察力。由于互保现象普遍,强制收贷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,结果是“赢得了一场战斗,却失去了整个战争”。所以,在经济下行期,风险管理要谨守“中庸之道”。过分激进,重拓展轻风控,漏洞就会不断呈现;过分保守,业务推进肯定受阻,自己捆住了手脚。实际上,中庸是追求卓越的法则。

四是组织管理的刚与柔。如大众“尾气门”事件,作为一个有着78年历史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,由于在所产车内安装非法软件故意规避美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检查,不仅面临最高达180亿美元罚款,而且严重影响了德国制造的信誉。破财事小,失节事大,德国总理默克尔震怒。大众“尾气门”事件警示我们,诚信是易碎品,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底线;资本具有逐利性,但管理者不能被资本所控制;面对既成事实,痛心改过才是上策。当然,这一事件再次证明,组织管理是企业成败的保障。不管你的组织架构是金字塔型还是倒金字塔型,甚至是去中间管理层的,有效性是关键。现在很多银行开始扁平化管理,网络化延伸,虚拟化发展,目的是轻资本、广覆盖,但银行业的本质不会变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,但银行不会变身互联网,互联网更不会消灭银行,对中国而言,实体银行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存在的价值。虚实结合、刚柔相济,这或许是未来银行的一个标配。但不管银行怎么变,衡量一个银行的成功,不是看它的名头有多大,而是看老百姓对它的认同度有多高。所以,一个银行不管实行的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,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“民心”。

五是文化管理的光与影。“叶公好龙”的故事在以不同的版本在不停地上演。如企业文化的确立,有些银行很重视,花大价钱聘请咨询公司,结果报告出来了,相关标语也上墙了,但也到此为止了。这有什么意义?对一个企业来说,做表面文章也许可以博取眼球,但如果养成了习惯,那就会起反作用。光与影是一对矛盾,相伴相生,但光只聚焦在有限的范围内。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懂得将企业文化渗透进企业的方方面面,实现光与影的融合,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。但有一点不能忘记,企业的文化只有融入社会才有生命力,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迷失一样,否则捧得越高会摔得越惨,因为四季正常更替大自然才能和谐运行。现在网上有一个讨论,华为的任正非和阿里巴巴的马云,你更喜欢哪一个?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人物,在我眼里,任正非是个长者、智者,马云是传教者、颠覆者,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,中国需要更多的任正非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21 zdfjrw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地方金融网 版权 所有
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8020688号

关闭